肝穿刺活组织学检查被认为是评估肝脏病变程度的“金标准”,既往的肝纤维化程度评估主要采用病理半定量评分系统。贾继东教授和尤红教授主持的一项研究对有纤维间隔的肝穿刺组织(Ishak≥3期)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根据纤维间隔的比例分为进展为主型、不确定型和逆转为主型,提出了评估肝纤维化的新分类,即P-I-R分类——进展为主型(predominantly Progressive)、逆转为主型(predominantly Regressive)和不确定型(Indeterminate),这是对传统肝纤维化分期标准的有益补充。
P-I-R分类不仅可以对单次肝穿刺标本进行横断面的肝纤维化分期评估,而且可用于评估肝纤维化的动态变化;对治疗前后Ishak分期无变化者,使用P-I-R分类可细分出具有纤维化逆转趋势的患者。P-I-R分类主要适用于有纤维间隔的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定性分析,为临床医生判断患者经治疗后是否发生纤维化逆转提供了一种新的评估方法。希望有更多的临床数据对P-I-R新分类方法进行验证,尽早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
抗病毒治疗可以逆转部分乙型肝炎纤维化和肝硬化,但既往有关肝纤维化逆转的研究多采用病理半定量方法,而非定性评估。本研究旨在建立反映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后肝纤维化/肝硬化动态变化的病理定性评估方法。
方法
入组CHB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初治患者,以恩替卡韦为基础的抗病毒治疗前及治疗78周后进行两次肝穿刺活组织学检查,每半年进行1次随访评估。根据不同纤维间隔所占比例,提出评估肝纤维化动态变化的定性新标准(P-I-R分类):进展为主型(predominantly Progressive)、逆转为主型(predominantly Regressive)和不确定型(Indeterminate);分别使用此分类标准和Ishak纤维化分期评估治疗前后纤维化变化,使用Ishak炎症活动度评分评估治疗前后炎症活动度变化。
结果
共入组112例治疗前后两次肝穿刺的CHB患者,其中71例Ishak≥3期且肝穿刺质量合格的患者纳入终分析。根据P-I-R分类,治疗前,进展为主型、不确定型和逆转为主型患者比例分别为58%(41/71)、29%(21/71)和13%(9/71),三种类型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HBeAg阳性率、HBV DNA和肝脏硬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治疗后,进展为主型、不确定型和逆转为主型患者比例变为11%(8/71)、11%(8/71)和78%(55/71)。在35例治疗前后Ishak分期无变化的患者中,72%(25/35)的患者治疗后P-I-R评分为逆转为主型,且这些患者的Laennec评分、胶原比例面积和肝脏硬度值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
结论
新的P-I-R分类可用于评估CHB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肝纤维化的动态变化。